“嘉园”到底有多美 看他们的作品就知道了

撰稿:余依凡 李睿琳 曹涵 李雨菡  
2017-12-29

  “嘉园”到底有多美?看“嘉”人的描述就知道了。
 
  “她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,颈间围着一段绝轻绝细的白纱巾”
  “骑着‘小绿’穿过悠悠长长的小道,葱翠的树荫撒了一地,那空气中弥漫着美丽的青春”
  “镜像中的北区食堂,像是在拍罗马假日”
  “在远处看这些高楼林立,就像在看一排排士兵,英雄般地肃然起敬”
  ……
 
  如果文字还不足以让你领略“嘉”的美好,那么,和文字相配的还有美图。我校美文美图大赛,给“嘉”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——“嘉”人可以用照片和文字,记录属于“嘉”的美好。
 
  在2018年即将到来之际,校网特别选取了8件第二届校园美文美图大赛的作品,邀请相关的创作者讲述美文美图中的美丽“嘉”园。
 
 

人文与传播学院吴星星︱《“嘉”·星球》(一等奖作品)
刚步入“嘉园”的我
是一个迷茫的圈
慢慢地熟悉
却是柳暗花明
很高兴我们能一起走过
——嘉·生活
“嘉”·“圆”出心中的美好愿望
 
  在“嘉园”中,你知道有许多美丽的小星球吗?吴星星的答案显而易见,她用前期拍摄和后期修图的360°球形全景效果,将“嘉园”变成了“嘉圆”。
 
  “圆在传统观念中代表圆满、和谐,我想用它来展现‘嘉园’的宁静和谐”。在吴星星的眼里,“嘉园”美丽、温馨、和谐。“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爱上了这所不一样的大学”,吴星星透露,她爱这里湛蓝纯净的天空,爱这里四季刮过的风,爱这里不经意遇到的一草一木……在作品里,她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把对“嘉”的爱表现出来。
 
  在得知自己的作品获得一等奖时,吴星星说,“很感谢‘嘉’,她自由开放,让我们勇于尝试自己喜欢做的事。”
 
 

人文与传播学院张钰颖、徐珍︱《书遇》(一等奖作品)
燥热的盛夏
是我初遇你的时刻
彼时的我不清方向
彼时的我热情高涨
……
书遇,一场关于“嘉”的美丽邂逅
 
  与“嘉”的相遇始于一本没有标题的书,这是张钰颖和徐珍的创意。
 
  从在主楼前初遇时的迷茫,到在图书馆憧憬着《知识与爱情》、遇见《一见钟情的概率》,骑着“小绿”徜徉校园的《美丽的青春》,荷花池里的《美丽生灵》,在连廊走过的《充满奇想的一年》,仰望高阶时的《我想念我自己》,在水上音乐广场找到《舞台音乐》,在图书馆拥抱《灵魂之湾》,再到最后离别时的自信昂扬,10张照片、9本书,她们用作品,讲述了一段在“嘉”成长的故事。
 
  如何将书和场景结合起来,是张钰颖和徐珍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。“选择什么样的书,要在哪些地点拍摄,这些我们都考虑了好久,否决了好几次的方案”,在多次沟通之后,她们决定第一张图和最后一张图都用同一本没有标题的书。她们说:“因为大学是一段成长的过程,从入学到毕业,从懵懂到成熟,每个人都经历过迷茫、成长。大学毕业时,我们走出象牙塔,又迎来新的开始。我们想通过这个作品展现成长的轨迹。”
 


国际商务学院唐蛟︱《镜像“嘉庚”》(二等奖作品)
而镜像中的北区食堂,却像是在拍罗马假日
……
从近一千张照片中挑出的镜中“嘉园”
 
  以学校各处标志地点为景,以湖面、地板砖面为镜,唐蛟的参赛作品展现了一幅幅上下对称的镜中世界。
 
  这样的奇思妙想,唐蛟总共找了几百个角度,拍了近一千张照片才实现它。谈到拍摄过程时,他感慨道:“很累,但每找到一个好的成像角度就会很自豪。”
 
  很难想象,拍摄出这组照片的唐蛟并没有专业的摄影基础。更难想像的是那一张张成像清晰、构图巧妙的照片都是通过手机拍摄的。“很多人都觉得我的作品是后期加工出来的,其实不是。所以,我会一一去反驳他们。”唐蛟认为这种质疑对他来说,算是另一种角度的“肯定”。
 
  虽然在摄影领域不曾受过专业训练,但唐蛟坦言,本次比赛 “引领他入门”,在比赛结束之后,他想要进一步学习摄影技巧。
 


会计与金融学院刘婉玲、建筑学院陈淼森︱《从天空看你——致母校》(二等奖作品)
在最高的地方可以看见,
我们曾经徘徊过的两个世界,
竟是友好地手拉着手、相互拥抱在一起。
……
俯瞰“嘉园”,原来你一直在这里
 
  一架无人机,从中门起飞,飞越学校的上空,拍下校园各个位置的图景。作品《从天空看你——致母校》以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,记录了作者对嘉园深沉的爱恋。
 
  “无人机可以代替我们站在各种不可能的角度拍摄”,陈淼森是这组作品的拍摄者,喜欢摄影的他走过“嘉园”的各个角落,但从天空拍“嘉园”,他还是第一次。他说,“收获了与仰拍时不同的新鲜感,很奇妙”。
 
  这个作品的文字是由刘婉玲撰写的。对于即将毕业的她来说,从空中看“嘉园”有着更多的含义。“无人机飞翔时看到的影像就像人们极速行走时看到的景象,时而清晰时而模糊。如果把我们行走的这条路换成大学四年的求知路,那么,我们会发现这条路很短,我们常走着走着就迷茫了,但迷茫的时候,想起梦想时脚步又变得坚定了。”刘婉玲说自己就像一架渴望飞翔的无人机,无论是迷茫还是坚定,无论是飞到哪里,眼里的景色发生了万千变化,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母校的爱,“‘嘉’一直在那里,默默地支持着你”。
 


建筑学院陈淼森、日语系冯锦映︱《穿越白昼的你们》(二等奖作品)
深夜的忙碌,
是同一时空里的意外时差。
……
穿越白昼的你们,只为离梦想更进一步
 
  深夜画图,这样的状态对于建筑学子来说司空见惯。大一刚入学的时候,陈淼森在一次摄影展上被建筑学子独处教室画图的照片所吸引。那时候,他就萌发了拍一组建筑学院学子生活常态的作品的念头。
 
  “刚开始只想诠释建筑学子的一天,后来我们更想表现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,有一群人日夜在拼搏。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大学生活。”陈淼森的想法得到了好友冯锦映的支持。在创作中,陈淼森主要负责拍摄,冯锦映负责照片策划和文字撰写。
 
  “我们拍摄得挺匆忙的,但没有想到效果还挺好的。”冯锦映说,在这次创作中,她接触到了不少建筑学子。“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院系学子的不同努力方式。”

 

肖鸿溪、王舒婷、吴沛铃、蔡颜璟︱《人间四月天》(二等奖作品)
一路上,经过了九曲十八弯的山路, 
但我们仍然坚信,在这三天里:
“遇见了你的注定,是我们的幸运。”
……
在最美的时节遇上“嘉”人
 
  四月天就是春天最美的时候。肖鸿溪等人就是选择在这么一个“春和日丽,播种希望”的时节,以西部梦想社团的一次短暂的支教之旅为题材而展开创作的。他们用镜头展现了“嘉”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热忱。
 
  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,怀着忐忑不安和难以言喻的欣喜,肖鸿溪等志愿者来到了支教地点。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,在拍第一张合照时,有一位女生扭捏不敢上前,在志愿者的鼓励下,小女孩才勇敢地面对镜头。这对于肖鸿溪等人触动很大,“我们想起,一位支教达人所说,‘我们能够带给他们的,或许只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’,这勇气就从勇敢地面对镜头开始吧。”
 
  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王舒婷说,在支教过程中这些孩子那种清澈的目光让她感触很深。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从孩子们的眼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。因此肖鸿溪、王舒婷等人通过相机和文字把这种触人心弦的感受记录下来。他们希望通过《人间四月天》,引起更多人对这些山区孩子的关注。

 

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可鑫、会计与金融学院史超︱《落在“嘉园”的飞鸟集》(三等奖作品)
我很喜欢这里的天空
有时候看到主楼被那种淡淡的蓝色包围起来
内心会觉得很释怀
你们应该也很喜欢这里的天空
所以才不愿意离开的吧
……
寻找落在“嘉园”的飞鸟集 
 
  泰戈尔的《飞鸟集》通过对自然、人生的思索,给人以启示。刘可鑫、史超创作的《落在“嘉园”的飞鸟集》则通过飞鸟在“嘉园”的自由生长,启发人们留心身边不经意的风景,爱护美丽的大自然。
 
  通常情况,鸟类体型不大,又比较怕人,拍摄者很难对其进行近距离的拍摄。对此,摄影师刘可鑫表示,“这需要长时间的等待”。她透露,从大一开始,她就有意识地拍“嘉园”的飞鸟,这个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近一年。
 
  “从一开始对鸟类一无所知,到基本可以认识学校里所有的鸟,是一件很开心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”为了参加这次比赛,刘可鑫和同专业的同学成立了一个“观鸟小组”。她说:“我们也在筹备印刷观鸟宣传册,希望通过宣传,能有更多人了解我们身边的小可爱。”
 
 

艺术设计系周鸿恩︱《度》(三等奖作品)
青葱懵懂而又高压的三年,再见!
靓丽好奇却又未知的四年,你好!
我怀着小确幸来到这里
与你,你们,与“嘉庚”
闻过花香,听过雨滴,飘过落叶,受过冷风
一起吵闹着,欢呼着,认真着
愿你,早安,午安,晚安!
……
与“嘉”共度青葱岁月
 
  “从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懵懂,到初入‘嘉园’时的憧憬,我们的身边总有这么一群人,陪着我们成长,陪着我们将他乡变成了‘嘉’乡。”这就是周鸿恩创作《度》的灵感来源。在作品《度》中,他通过图中模特的一颦一笑、一举一动,展现“嘉”人的成长历程。在他的创作思路中,“图中的模特代表的是一个群体,并不是单独的个人”。
 
  需要指出的是,作品中出现的涂鸦画出自《公共艺术》课程的学生之手。在创作时,模特的表情、动作,需要与涂鸦内容融合起来。因此,这需要周鸿恩与模特之间有更多的沟通。但对于他来说,在创作时最难的也就是沟通,“要让另一个人了解你的意图,这点真的很难,但很庆幸,最后我们达到了想要的效果。在这次创作中,我也学会了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。”
 
  编辑:传媒中心 甘丽红
 

(转载需标注来源“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”)